洁净室中空气颗粒物沉积机制
洁净室中空气颗粒物沉积机制
1. 洁净室按ISO14644-1:1999依据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分类,但空气中颗粒物浓度无法直接衡量表面和产品受污染程度,需通过测定产品附近表面的颗粒沉积率(PDR)确定。
2. 已有研究多关注半导体制造中小颗粒(1微米)沉积,且关于洁净室颗粒沉积的信息多为理论性,湍流沉积影响被忽视。本文旨在回顾相关已发表信息,特别是较大颗粒(10微米)的,同时报告包括湍流沉积在内的不同沉积机制重要性的实验研究结果。
二、颗粒沉积机制
1. **主要机制**
- **重力沉降**:对约0.5微米以上颗粒是主要机制,沉积速度与颗粒直径平方成正比,如5微米颗粒沉降速度约0.08厘米/秒,50微米约8厘米/秒。
- **湍流沉积**:空气清流将颗粒物沉积到表面,大于约1微米的颗粒物因惯性沉积,空气流越大,沉积越多。
- **静电吸引**:带电荷颗粒被带相反电荷表面吸引,洁净室设计会减少关键表面静电荷,仅在特定情况下重要。
- **布朗扩散**:对0.5微米以下颗粒重要,因受空气分子和其他颗粒撞击产生随机运动而沉积。
2. **次要机制**:包括撞击、拦截、热泳、湍流泳,在洁净室中通常不重要。
## 三、粒子沉积率(PDR)
1. 定义:单位时间内沉积到单位表面积上的粒子数量,本文单位为个/平方分米/小时。
2. 计算:通过在标准时间内测量沉积到标准表面积上的粒子数量得出,需扣除清洁后见证板上的背景计数。
## 四、实验设备与方法
1. **洁净室参数**:非UDAF型,面积25m²,体积67.5m³,正常情况下9个风机过滤单元,总供气量4050m³/h,换气次数约60次/小时;实验时开启2个,总送风量900m³/h,换气率约13次/小时,还研究了无通风和单向气流状态。
2. **颗粒来源**:实验期间3人在洁净室,穿普通室内服装,通过活动产生颗粒。
3. **见证板**:直径12厘米(面积49平方厘米)的洁净玻璃观察板,暴露约90分钟后用HE850颗粒沉积测量仪计数和测量尺寸。
4. **等效直径计算**:通过颗粒顶面面积计算,公式为\(Equivalent particle diameter =\sqrt{4A/\pi}\)(A为颗粒顶面面积)。
## 五、实验结果与分析
1. **10微米颗粒沉积**
- 不同通风条件下,顶板(朝上)的粒子沉积率(PDR)显著更高,重力沉积占总沉积量的82%,非重力沉积占18%。
- 非重力沉积中,湍流沉积至少占一半,在每小时13次空气交换状态下,非重力沉积量是不通风状态的两倍;单向气流条件下,非重力沉积量取决于平板相对于气流的朝向,立方体后方湍流强度最大,沉积量最高。
2. **携带微生物的颗粒(MCPs)沉积**:总非重力沉积率为6%,94%来自重力沉积,因营养琼脂无静电荷,剩余沉积可能主要由湍流沉积造成,MCPs平均空气动力学粒径约12微米,粒径分布比10微米颗粒更小。
3. **平行见证板研究**:在三种通风条件下,沉积在下部和上部平板上的10微米颗粒百分比相近,接近50%。
## 六、结论
1. 洁净室中颗粒主要沉积机制为重力沉降、湍流沉积,特定情况下有静电吸引,布朗扩散对小于0.5微米颗粒重要。
2. 10微米颗粒沉积中,重力沉降占82%,非重力沉积占18%,其中至少一半为湍流沉积。
3. 不同实验条件和颗粒类型下,沉积机制占比有所差异,粒径分布是影响因素之一。
- 上一条洁净室维护清单
- 下一条液体颗粒计数器:批次与在线实时过程监测